冯其庸学术大事记
1924年2月3日(农历癸亥年腊月29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前洲镇冯巷一农民家庭。
1932年—1937年
于无锡县立前洲小学读书,1937年因抗战学校停办而失学。
1943年 毕业于青城中学。在校期间《浪淘沙》二首、《闲话蟋蟀》刊于《锡报》。
1943年—1944年
于省立无锡工业专科学校学习。一年后因贫失学。此间,拜识无锡著名山水画家诸健秋。参加张潮象、诸健秋先生组织的“湖山诗社”。
1944年 先后任教于无锡县立前洲小学、无锡城内孤儿院小学。
1945年 考取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两月后,苏州美专迁回苏州,再度失学。
1947年 10月《澄江八日记》刊于《大锡报》。
1948年 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此间,结识了王蘧常、朱东润、冯振心、周贻白、吴白匋、顾廷龙等名师,拜钱仲联先生为师;与同学创办“国风诗社”,出诗词刊《国风》。
1949年 先后任教于无锡前洲镇树德小学、无锡堰桥胶南中学。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苏南行政公署教育处工作。
1950年 任教于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任教导处副主任。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
1954年 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1956年 编写《中国文学史》讲稿。
1959年 第一篇剧评《三看<二度梅>》刊于《戏剧报》。戏剧家田汉先生极为赞赏。
1961年 开始《历代文选》的选注工作。多次往郭沫若家中拜见,相与讨论《再生缘》作者问题。
1962年 《历代文选》上册出版。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
1963年 《历代文选》下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任吴晗先生主编《语文小丛书》之编委。参加中宣部写作组。
1964年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出版。担任全国现代戏会演的评论员。10月至陕西长安县王曲地区参加“四清”,任工作队副队长。与周红兴在王曲地区北堡寨附近发现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966年 被打成“三家村”中人物、中宣部“阎王殿”中人物和反动学术权威,随即被抄家,遭批斗。
1967年 12月始,完全依照原书款式,用朱墨两色抄写影印庚辰本《石头记》,至下年6月抄毕。
1970年-1972年 随中国人民大学下放至江西余江“五七干校”。其间于假期遍游江西、浙江、广西、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名胜古迹。
1973年 调至北京市委宣传部“评论《红楼梦》”写作组。
1975年 国务院文化部成立红楼梦校订组,任副组长,主管校注业务。开始考证《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研究《红楼梦》版本。
1976年 《曹雪芹家世史料的新发现》刊于《文艺研究》。赴辽阳考察“辽阳三碑”。
1977年 《历代文选》于香港出版。3次前往河北省涞水县之沈家庵村调查,了解到确有五庆堂曹家坟地。写毕《论庚辰本》,先生在此书的序言和正文里,两次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 香港《大公报》连载《论庚辰本》。《论庚辰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79年 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创办《红楼梦学刊》,与王朝闻先生同任主编。
1980年 担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赴美国参加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任中国组组长。《曹雪芹家世新考》出版。
1981年 2月,由先生执笔,与周红兴一起署名的《陕西省长安县王曲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一文在《考古》本年第1期上发表。9月-12月,应邀至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
1982年 1月,抵夏威夷大学讲学。 新校注本《红楼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其庸负责总校注。8月,于黄山访刘海粟老,海老嘱题画,因题写四句:“云海苍茫寄此身,纵横今古感微尘。任他岁月堂堂去,喜见江山日日新。”
1983年 11月在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暨曹雪芹逝世220周年纪念活动。
1984年 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冯其庸任专家组组长,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参加全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5年 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
1986年 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9月,至新疆大学讲学,开始了其中国大西部文化研究。任电影《红楼梦》学术顾问。
1987年 任大型文献艺术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总监制。第二次赴新疆考察。《中国当代诗词选》出版,内收先生诗作12首。
1988年 率代表团赴新加坡举办“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并应邀赴新加坡大学讲学。
1989年 担任全国汉画学会首届会长。《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全部出齐。
1990年 任《红楼梦学刊》执行主编。担任“中国古丝绸”电视片学术顾问。第三次去大西部考察,历时三月。与李希凡合作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出版。
1991年 赴新加坡出席国际汉学会议,任分会主席。《八家评批<红楼梦>》出版。10月,参加“傩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中国原始文化多元论和融合论”观点。
1993年 10月主持香港“红楼文化艺术展”。11月,赴马来西亚大学,参加国际汉学会议。第四次赴新疆考察。
1994年 6月,担任团长,率领十二位大陆红学家赴台参加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举办的“甲戌年红学会议”。
1995年 1月,赴韩国成均馆大学作学术讲演。第五次赴新疆考察。中国大西部摄影集和西行散记《瀚海劫尘》出版。
1996年 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和文物。参加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11月离休。
1997年 参加“97年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第六次赴新疆考察。
1998年5月25日至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冯其庸书画展”。8月,第七次去新疆考察,在帕米尔高原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唐玄奘取经回国的古道。
1999年 书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京华十老书法展”上展出。
2000年10月,在上海举办“冯其庸教授发现?考实玄奘取经路线暨大西部摄影展”。
2001年 4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冯其庸发现考实玄奘取经之路暨大西部摄影展”和书画展。
2002年书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上展出。5月,被聘为“续修四库全书” 顾问。11月赴马来西亚吉隆坡讲学。
2004年第八次赴新疆考察。《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出版。主编《中国艺术百科辞典》出版。 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访谈节目“大家冯其庸”。
2005年5月被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礼聘为人大国学院院长。担任中央电视台电视片《重走玄奘之路》总 顾问。8月,第九次赴新疆。15日,在帕米尔高原明铁盖达坂山口竖立“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9月,与季羡林先生共同上书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建议成立“西域古语言文字研究所”。第十次赴新疆考察。当选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荥获“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称号。主编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出版。
2007年5月,被聘为校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学术顾问。《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和《千百年来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在《中华文史论丛》 2007年第2期发表。8月,受聘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
2008年4月23日温家宝总理接见冯其庸。在国家图书馆为部长级干部讲《红楼梦》。在上海金茂大厦举行《冯其庸、丁和寻访玄奘取经之路影纪展》。冯其庸六集电视专题片《路漫漫其修远》由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和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人民政府联合拍摄完成。
2009年 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
2010年整理校对<冯其庸文集》。10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国学院前沿问题研究暨冯其庸先生从教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2月,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代表。12月,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2012年1月,33卷《瓜饭楼丛稿》出版,1700余万字、图片数千幅。5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文字博杨馆、鲁迅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10月3日,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