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身体尚可,我还要好好做事”
——怀念叔叔冯其庸先生
我们在这里举行追思会,深切怀念我叔叔冯其庸先生。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这是我们要说的,也是我们真切体会的。冯其庸先生是个大学问家,他是中国各个历史价段的见证人、记录者。今天追思冯其庸先生,就是追思他在红楼梦研究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感谢他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感谢他给我们留下的为人立身立德的榜样。
我叔叔出身农家,自幼家境贫寒,他坎坷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变化。他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造成了他身上有着浓重的勤俭、质朴的本色。2017年2月4日,家乡的村书记周发全先生到冯老家吊唁时,看到冯老家简扑的摆设,十分惊讶。他离开冯老家,与我通了话,在电话里说:“我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这样一个大家里,家里就这么简简单单。”我回答说,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冯其庸。叔叔一生简朴又有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特别是他如何把一生的经历以不同形式转化为文学资源,1700万字的《瓜饭楼丛稿》以及《瓜饭楼外集》,还有在文革中冒着生命危险手鈔的庚审本《石头记》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叔叔研究的领域广泛,在每一个时期,都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他不忘初心,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和希望,怀着“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中”的信念,不畏艰辛,坚仍不跋,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走自己的路。当他身体不好的时候,还是初心不改。2015年4月初,他刚刚从301医院出院不久,我去北京探望他。记得那天下午,他电话叫我上楼。我到了他身边,他放下手中正在修改的书稿、放大镜,认认真真的对我说:“我写了这么多的书,没感到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有了了不起的思想,一个人还会前进吗?只要身体尚可,我还要好好做事”。这就是一个90多岁的文化老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我理解这种精神就是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冯老走了,他的一切都是文化遗产。我们追思他,纪念他,就要学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忠诚,学习他的情怀、责任和良心,更重要的是要把他的精神发扬广大。我们学术馆,要禀承冯老的遗愿,搞好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真正把冯其庸学术馆办成无锡地区的文化阵地。
冯有责
2017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