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馆概括 > 新闻中心
冯其庸学术生涯中的“求索”与“爬坡”精神探析
  2019-06-10  

六月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季节,告别了温柔的春风,迎来了火热的夏天。6月6日下午,位于惠山区前洲街道的冯其庸学术馆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一场特别的讲座吸引了百余名来自基层的年轻人,“冯其庸学术生涯中的“求索”与‘爬坡’精神探析”讲座活动也由此拉开序幕。





 

此次主讲人为原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陆军中将屈全绳先生,70多岁的他自称“退休老兵”。自1993年与冯其庸先生相识,他们二人见面交流50余次,屈全绳将军被冯其庸一生求索的精神所感动和吸引,此次讲座是屈全绳首次在学术馆讲述他眼中冯其庸学术生涯中的不懈求索和爬坡精神。

通过此次屈全绳将军的讲述,我们对冯其庸先生学术生涯中的求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冯老一生获得的荣誉无以数计,但是这些并没有使他裹足不前,他不停的跨越横杆,直到生命高度的终点。

 

活动当天,无锡广电惠山融媒体中心和江南晚报记者来到现场并进行了采访报道(以下为采访内容):

冯其庸先生学术生涯中的“求索”与“爬坡”精神,是季羡林先生摡括的。“求索”出自《离骚》;《爬坡》系季先生当着我们几个人面的感叹。身为共产党员、转业干部的冯其庸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星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其夫人夏女士是俄语教授,若在五十年代珠联璧合,完全可以在研究俄罗斯文学方面结出硕果,但先生却没有动过这个念头,终生挚着中国文化的研究。“文革”中白天被批斗,夜里用毛笔抄写《红楼梦》八十回版本,长达七个多月。冯老仙逝,该手抄本已成为宝贵文化遗产。二是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执教中国人民大学后,曾用六年(原准备用八年)教学之余暇,补充春秋以降不曾涉猎的典籍。及至六十年代初期,先生于经史子集,孔孟老庄,六艺皆通。晚年自觉《尚书》功底不逮,八十岁时还同弟子同席听人讲解《尚书》。三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为了考实玄奘取经东归古道,十进新疆,三上高原,以七十多岁高龄,先后在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4200米的别迭里山口、4900米的红旗拉甫山口和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实地考察,填补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西域文化经略史上的千年空白,找到了打开丝绸之路通往波斯的钥匙,逆着时光隧道为“一带一路”举起了火把!《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正本清源,纠正了元剧戏说历史的讹误,坐实了《史记》、《汉书》关于项羽死于东城的记载。

冯其庸学术馆开馆近7年来,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100多场次,接待各方来宾8万余人次,是无锡文化展示和交流的一个重要阵地,亦是一个深度挖掘和传承国学文化,集文化教育、艺术交流于一体的平台,它已经成为无锡向全国递上的一张文化名片。

 

 

 

 

联系电话:0510-83390302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前洲街道
冯其庸学术馆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715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0602001407号